close

「我其實很想知道劉梓潔是如何療傷的?」

「根本感受不到悲傷,被影片的奇風異俗弄得眼花了亂的....都快不能理解了!」


 

步出13號廳,身後傳來其他觀影人的交談。說著療傷的男子,我忍不住猜想他是否正在尋找撫平他內心的失親之痛呢?說著悲傷的高個男子,我則憶測他之前恐怕看過「送行者」這部片子。父後七日,改編於林榮三文學獎得主劉梓潔同名散文,4000字的散文濃縮為90分鐘的影片,且由劉梓潔自行擔任編劇,據觀影當天的映後座談出席的王導演所訴:其中有許多片段幾乎是一字不漏的直接搬移,因為散文中的描述即已十分傳神。雖然早早聽聞這部影片,也被這個主題深深吸引,卻因為個人觀影習慣-排除所有已倁、只認真當個觀眾-而不急著上網搜尋或去買劉梓潔的父後七日一書,卻是十分湊巧的在某個週末讀到了劉梓潔的中時上一小段文字,劉梓潔如此描述著:「寫家庭的散文總是像個暴露狂般、寫愛情的散文又似個花癡般....寫散文,總要寫到自己讀來絲毫不噁心為止....」讀完這段文字,就像看到劉梓潔本人似的,可以猜想她是如此不喜矯飾的作家(不知這個猜想,對嗎?﹞,便也猜想影片必定一如其人,所有想表達的情感、悲傷都要掩飾在那送葬繁文細節和荒謬華麗中....

道士(吳朋奉飾)穿著上華麗的道袍在影片中伴隨著猶太節慶詼諧荒謬的音樂起舞拉開影片序幕,影片開頭,主角們-父親(太保飾)、梓潔(王莉雯飾)、梓潔哥哥(陳家祥)、表弟(陳泰樺飾)的集合方式也用誇飾的特效讓他們逗趣聚合在影片中的主場所- 一個用華麗、荒誕所營造、讓人哭笑不得的葬儀文化中。影片開始的5分鐘,導演、編劇便清楚的告訴大家:我們沒有要你哭、我們要你笑....但隨著影片前進,從守喪到出殯的過程中,在主角們慢慢習慣一切華麗葬禮俗中,他們開始意識到父親的離去,以及父親過去種種,但不喜表露情緒的個性,和父親樂天開朗的個性對兄妹養成,悲傷的情緒總是忽的斷然而止,逼得觀眾只能趕緊收拾好情緒以迎接下一個或高或低的情緒爆點;即便是如此含蓄的不欲表露太多傷感,但父親的痕跡和想念父親的心情卻無論如何是無法抺去的,一段在橋上騎著機車追憶父親和梓潔在橋上的一段歷程,太保的洗練演技真誠的讓人在觀影後閉上眼也無忘懷他的表情、舉手投足,而這些追憶除了描述了梓潔想念父親的哀傷,也傳遞著影片或多或少的、壓抑的讓人忍不住淚流的心痛。

影片最終,梓潔、父親的幻影同坐在侯機室中,旁邊是川流不息的恍動,旁白聲響起:「請收拾好你的情緒,飛機即將降落!」黑募進入、梓潔和父親對話的聲音在耳邊響起,眼淚順勢而下。失去至愛父親的痛,一如影片中所有隱藏的悲傷一般,從來沒有因為出殯的種種結束,更沒有因為偶爾在機場一角的痛哭而被平撫,從來都沒有。父親的不再出現、再也無法買包長壽菸給他的痛,是哭斷肝腸也無法告訴朋友說:「我好了!」的。

如果你想痛哭,那麼父後七日,無法讓你痛哭;如果你想療傷,父後七日沒有提供太多所謂正向思考;但如果你想感受真誠、真實、和試著了解喪親之痛綿密深長的壓抑悲傷;如果你不介意在淚中帶笑、笑中帶淚帶來的情緒拉扯所帶來的發酵,父後七日一如九降風編劇所言:「這是部真誠的電影!」

後記:觀影當天,孫越也在座,他會向認出他的人輕輕點頭,為了不打擾他,沒央求合照,影片結束沒有參與映後座談,便又低調離開,真可惜。映後座談的問答禮物是一條裝在盒子禮的"毛巾",令人發噱卻也小小發毛。



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nnie67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